企業強、經濟強,企業興、經濟興。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,70載春華秋實,一代代湖湘兒女,篳路藍縷、砥礪奮進,在三湘大地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人間奇跡。為充分展示我省重點工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好思路、好經驗、好舉措,本報記者深入探尋我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瞄準市場精準發力的經驗做法,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——做強大企業 培育小巨人”系列報道,為我省進一步振興實體經濟、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借鑒。
接到訂單后系統自動排定生產計劃,相關物料需求自動傳輸至智能倉庫,無人搬運小車自動配料,機器人自動進行焊接、檢測……這是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的日常生產場景。近年來,像這樣的智能工廠在湖南越來越多,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智能制造水平,推動著“湖南制造”向“湖南智造”轉變。
效率
每110分鐘下線一臺塔機
8月23日,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焊接車間內,眾多揮舞著“手臂”的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:一臺機器人將待施工部件搬運到焊接位置,兩臺機器人在空中轉動臂軸,伸展到焊接點進行焊接,四濺的焊花令人炫目。
不同于傳統的焊接車間,這里的焊接工作均由機器人完成,工人主要負責對機器進行操作、維護、保養等。
“這樣一來,我們的招工要求也發生了變化,以前是招能吃苦耐勞、技術好的焊工,而現在則是招懂自動化、編程、機器維保的技術工人。”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負責人梁岱告訴記者。
機器取代人工,帶來的是生產質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。“人工焊接的質量與工人當天的工作狀態息息相關,存在不穩定性,而機器的焊接尺寸和精度會始終一致,質量持續穩定可靠。”梁岱表示,智能工廠的使用,讓廠房面積縮減了一半,人員減少了約30%,生產周期縮短了15%-18%。
記者了解到,位于常德高新區的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總投資為7.8億元,按照德國工業“4.0”標準打造,是全球*一座集智能控制、智能產線、智能物流、智能檢測技術四位一體的塔機智能工廠。
工廠一期于2019年1月開園,有12條自動化生產線、1萬多個傳感器、100多臺工業機器人、35臺無人搬運小車、16套數控加工中心等先進設備,平均每10分鐘產出一節標準節,每110分鐘下線一臺塔機。二期工程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開工建設,預計2021年下半年投產。